上海儿科重症监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病房见闻
1月1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对患儿进行护理。记者近日走进上海医疗机构的儿科重症监护和临终关怀病房,见证陪伴在“人生起点”和“旅途终点”人们身边的医护人员的努力。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1月17日,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区,护士为一名昏迷的患者梳头,家属为她擦脸。记者近日走进上海医疗机构的儿科重症监护和临终关怀病房,见证陪伴在“人生起点”和“旅途终点”人们身边的医护人员的努力。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新华社上海1月20日电 题:陪伴,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海儿科重症监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病房见闻
新华社记者仇逸、龚雯
记者近日走进上海医疗机构的儿科重症监护和临终关怀病房,见证陪伴在“人生起点”和“旅途终点”人们身边的医护人员的努力。
“又一个夜晚过去了,虽然身上有点疼,口服还有点辛苦,但我不怕的,护士阿姨给我弄得很好,今天称体重,我长胖啦,哈哈,现在是节节高呢……”这是写在一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日记本里的一段话,是护士“替”冯小宝(化名)写的。
记者在病房看到,冯小宝正在妈妈怀里吃奶,精神还不错,虽然日记本上的留言是“我长胖啦”,但体形还显瘦小。
这个病房,去年收治小于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38例,他们小小的身躯上,由于需要采取体外膜肺氧合等治疗往往要插10多根管子,每时每刻要医护人员观察护理。
“每一个小生命,都是我们的牵挂,都有我们守护。”护士长李丽玲说:“为了把信息及时告知新生儿的妈妈,我们还特地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这可以缓解她们的焦虑,因为情绪会影响母乳分泌,而母乳对新生儿特别宝贵。”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曹云介绍说,每年病区都要收治2000至2500名患儿,他们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例如呼吸窘迫综合症宝宝,因为出生过早,肺部功能没发育好,呼吸急促、口周发绀,需要机械辅助通气,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呼吸关。还有的宝宝因为妈妈是妊娠糖尿病,出生时会发生低血糖,护士会给他们建立静脉通路,以维持正常血糖,避免大脑受损。
曹云说,“对危重患儿,除了挽救生命,我们也关注神经系统监护和保护。对有出生缺陷或某些疑难罕见疾病,还需要借助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先进的检测技术帮助诊断。”
对即将离开人世的患者,不开展不必要、创伤性的救治,而是正确适度地对症治疗,减缓其痛苦……
记者走进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区,看到这里的17张病床住满了临终期病患,平均年龄73岁,有许多是肿瘤晚期患者。这里除了人们熟悉的病房、护士站、治疗室,还有谈心室、家属陪伴室、关怀室、沐浴室等,空间虽然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舒适。
“我待得很开心,人也舒服多了。”84岁的刘喜庭老人是一位肠癌术后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到肺部导致呼吸困难,躺着吸氧的老人虽然虚弱,但很放松。其家属骆女士说:“过去在家照料,光吸氧一项操作就很困难,一看情况不好就往医院急诊送,家人都心力交瘁,社会真是太需要舒缓疗护服务了。”
隔壁病房内,81岁的施老太去年11月入院时,尾骶部有黑烂的压疮。经过护士精心修剪护理,疮面逐步好转。由于是癌痛病人,她还接受了镇痛治疗。记者采访时,老人正安然入睡。
“我们已经接待了300多位临终关怀病人,除了约20人转院或出院外,绝大多数病人是在这里走完了人生旅途。”护士长陈雯从2012年起就在舒缓疗护病区工作。她说:“经过培训,病区全部医生和一半护士获得了专门的资格证书,除了对患者对症治疗外,还开展大量的心理护理工作。除了本院医护团队,还有市级医院专家、大学生志愿者、社工等加入。”
“常有病人离开人世,我们只盼望用自己的工作,让他们离开得安详一点,也帮助家属平复悲痛,这个目标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会一直努力。”护士王海迪说。
点击查看专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