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联丰村村民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75年
峡江转弯处,有挚爱亲人
——湖北省宜昌市联丰村村民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75年
■陈彬烈
峡江之滨,碧水青山。这些日子,湖北省宜昌市烈士陵园迎来许多祭奠英烈的市民。伫立在一座新修的无名烈士墓前,74岁的联丰村老民兵连长冯家经久久不愿离开。
他眼前的新墓地里安葬着牺牲在联丰村的烈士。不久前,宜昌市军地举行清明祭英烈暨散葬烈士集中安葬仪式,这名烈士遗骸被迁移至此。在此之前,冯家经和村民接力守护这名烈士墓地75载。
“清除杂草、擦拭墓碑……这么多年,每逢清明、春节,村民们都会到墓前祭扫。因为大家知道,这名烈士是为了保护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大英雄。”与冯家经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烈士和该村村民的故事。
1949年7月,宜沙战役全面打响。一天,一支担负侦察任务的解放军队伍,行至宜昌谭包山时,突遭敌炮火袭击。危急时刻,队伍中的一名战士飞身过去,将担任向导的该村村民刘国军扑倒在地,紧紧压在身下。后来,战士因受伤失血过多再未醒来。刘国军和村民把他安葬在了谭包山上。
“哥哥生前一直很愧疚,多次告诉家人务必要守护好烈士墓。这些年,刘家人一直未曾忘记烈士的恩情,也一直按照哥哥的嘱咐精心照看着烈士墓。”刘国军的妹妹刘书英告诉笔者。
1984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村委会商定,由时任联丰村民兵连连长的冯家经组织8名民兵,按当地风俗,将烈士墓迁移至了村委会旁的山坡上。
“烈士墓是我带人迁的,我还当过兵,以后就由我来守护烈士墓吧。”自此,冯家经便成了该村烈士墓的主要守护者。如今一晃40多年过去,当年冯家经在墓前栽下的两棵松树,已蓬蓬如盖。
“尽管我们不知道烈士叫什么名字,可村民们知道他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大块头’。”冯家经说,刘国军在世时,曾和村民们说,“那名解放军战士长得高高大大的,口音很像河南那片的,战友都管他叫‘大块头’。”后来,口口相传,村民们便记住了这个称呼。
2024年9月25日,联丰村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是受宜昌军地有关部门邀请而来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者团队,到该村是为了确认烈士身份。
“村民们也期盼能早日弄明白烈士的身份,于是我们配合武汉大学团队完成了遗骸发掘和DNA提取工作。”联丰村村委会主任冯清说,经过4个小时的清理发掘,烈士的“遗容”显现出来:头部、胸部垫着绿色雨衣;盆骨、股骨附近有残留的弹片;右胸前有一颗铜扣。
“看到当时的场景,我肃然起敬。今天,我们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饮水思源,我们必须懂得感恩,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谈及当时的挖掘过程,伍家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穆延华满是感慨。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宜昌战斗中,有600余名解放军官兵和支前民兵付出宝贵生命。
后来,经武汉大学团队鉴定,确认烈士牺牲时年龄在31岁至35岁之间。烈士籍贯等信息需经有关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和调查核实后才能确定。
寸寸山河,鲜血染红。百余名军地代表在集中安葬仪式当天为烈士敬献了鲜花,其中有许多联丰村村民和孩子。冯家经说:“无论‘大块头’烈士安葬在哪里,他都是我们联丰村村民挚爱的亲人。我们会始终记住他,并把他的故事一辈辈讲下去、传下去。”